logo

《中国少数民族地域文化》课程讲义

作者:宋鹏 发布时间:2013-05-19 11:13:00 点击量:965
摘要】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,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,都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。本课程先以我国南北方为例,分析了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;然后又分别探讨了6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。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,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灿烂的文化,并能初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阐释文化现象的成因。
关键词】少数民族 文化 地理环境
 
一、地理环境与文化 
(一)文化与环境关系的理论探讨
我国各民族的居民,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,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,而这些风土人情都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。因此,我们应首先了解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。
在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上,有两种对立的观点:一是智力决定论:把地理驱逐出历史,把自然驱逐出社会,将文化单纯归结为人类智力或精神的产物。这是唯意志论的一种表现。二是地理唯物论:认为地理条件规定着民族性与社会制度,制约着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方向。其极端形态就是“地理环境决定论”。
“地理环境决定论”,以十八世纪欧洲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为代表人物。孟德斯鸠在《论法的精神》一书中,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论证,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、心理、气质、宗教信仰、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,认为“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”,如他的一个举例认为:“热带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,温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”。
今天,我们一般认为,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,但是片面地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一切,也是武断的说法。
(二)我国南北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
中国南北方的差异,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的典型体现。北京大学的胡兆量教授将南北方的文化差异总结归纳为15个方面,现将其中部分方面分析如下:
(1)南矮北高:东北、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.69米,云贵川为1.65 米。(2)南瘦北胖:身高和体重的差异主要是受环境和食物两个因素的影响,一般说来,居住在草原、高原、高纬度、气候寒冷地区的并以麦面为主食的人,身材魁梧。而生活于热带、亚热带岛屿和滨海平原地区,从事农耕并以大米为主食的人,身材则较矮小。(3)南米北面、南甜北咸:我国饮食和口味的突出表现就是南米北面、南甜北咸。(4)南繁北齐: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,即南方语言繁杂,北方语言比较划一。(5)南老北孔:南方是无为而治的老子哲学思想主要传播地,北方的齐鲁大地则是孔子儒家学说的发源地。(6)南柔北刚:南柔北刚是反映在地理景观和文化艺术两方面的差异。如:“杏花春雨江南,古道西风冀北”——南北景观差异;“南曲如抽丝,北曲如抡枪”——南北戏曲差异。(7)南细北爽:南北两方人生活习性的不同,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南北两种地域文化的差异:南方人的精致、细腻与北方人的粗犷、简朴形成鲜明的对比;南细北爽是指,南方人说话比较婉转,北方人说话比较直率。(8)南拳北腿:南拳北腿指的是武术的南北差异,南方的拳术和北方的腿功形成强烈对比。(9)南船北马:在交通方式上,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,导致了南船北马的区域差异——南方水上交通发达,北方主要靠陆上交通。(10)南敞北封:由于气候、地貌等条件的差异,南北方园林和建筑风格不同。纵观我国民居屋顶坡度,从南到北逐渐减缓。(11)南轻北重:我国的工业部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。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,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。(12)南经北政:南方经济文化活跃,多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。北方政治活跃,多国营商业。
二、东北地区民族文化举例
 (一)朝鲜族
朝鲜民族是东亚的重要民族,朝鲜民族又称韩民族,主要分布在朝鲜和韩国,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。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有180多万,主要居住在中国东北部,特别是在吉林、黑龙江、辽宁三省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,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,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,生产的大米洁白、油性大,营养丰富,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“北方水稻之乡”。延边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。延边的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。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、貂皮、鹿茸,被誉为“东北三宝”。如今大部分的朝鲜族从事制造业。
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、欢快明朗。朝鲜族称民歌为“民谣”,其旋律优美,自然流畅,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。常常是一人放歌,众人随合。著名的民歌《桔梗谣》、《阿里郎》、《诺多尔江边》等,几乎家喻户晓,人人会唱。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,群众能歌善舞,音乐别具一格,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。
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40多种,流传至今的只有伽倻琴、唢呐、洞箫、长鼓、片鼓、横笛、短箫等十余种。伽倻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,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拔乐器。它的形状近似于汉族的民乐器古筝。伽倻琴富有表演力,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,伽倻琴弹唱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。
(二)赫哲族
赫哲族是中国北方现存唯一的渔猎民族。赫哲族生活的地方,是中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、乌苏里江构成的“三江平原”和完达山一带。三江沃野,山水纵横,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——鳇鱼、鲑鱼、三花五罗、貂皮、麝鼠……自古以来,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。人们常用“棒打狍子瓢舀鱼,野鸡飞进饭锅里”来描述这里的富庶。
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。赫哲族人喜爱吃鱼,尤其喜爱吃生鱼。这一习俗沿袭至今,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。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。他们有吃生鱼的习惯。从鱼皮、鱼籽到鱼肉、鱼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。刹生鱼、炒鱼片、烤“塔拉哈”、炒鱼毛、钢刨花鱼片,成为食鱼的传统习俗。客人光临,渔民们为考验你是不是真正的朋友,使拔刀从活蹦乱跳的鱼身上割下一块肉,用刀挑起递给你,如果客人从刀上咬下鱼片吃下,那就会得到热情的款待。
三、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举例
(一)苗族
苗族的历史悠久,南越族原住居民与其有渊源,在中国古代典籍中,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。
   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,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。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,一般为三层构建,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,所以一般为半边屋,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,第二层为正房,第三层为粮仓,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“美人靠”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,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。
房屋材料各地不同: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,所以木房、瓦房较多,草房土墙房较少。黔中南一带木板房、瓦房和草房、土墙房兼有,大体上草房、土墙房最多。
苗族以农业为主,以狩猎为辅。苗族的挑花、刺绣、织锦、蜡染、剪纸、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,驰名中外。其中,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。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,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。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,尤以情歌、酒歌享有盛名。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。
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,她们挽发髻于头顶,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,制作精美的银花冠,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,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。有的地区,银冠上除插银片外,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,角尖系彩飘,更显的高贵富丽。耳环、手镯都是银制品。苗家银饰的工艺,华丽考究、巧夺天工,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。
(二)壮族
壮族(旧称僮族),由周恩来总理把僮改为壮,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,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,主要分布在广西、云南、广东和贵州等省区。
壮族的祖先骆越人和苍梧人、西瓯人一起,在中国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,为中华民族也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在今南宁市范围,发掘出了骆越人祖先留下的十四处贝丘遗址,从中出土了一万年前原始石磨盘、石杵、石磨棒等稻谷的脱壳工具。壮族苍梧部祖先留下的 12000—20000年前的炭化稻粒,比江西万年县的一万年稻谷遗址早1000年。到了骆田时代,骆越人对境内的田畴整治已经卓有成效,已经会根据潮水的涨缩选择田块。
壮族先民迈出划时代的第一步,使中国率先迈进了农耕社会,引发了人类最伟大的一场绿色革命,使人类从饥饱无定的采集生活中,闯出了一条驯化动物、创造农耕、迈向温饱生活的绿色革命之路,使人类迈进了农耕社会辉煌的农业时代。
壮族先民发明的陶器,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,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,按照自己的意志,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。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,制成各种器物,干燥后经火焙烧,产生质的变化,形成陶器。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,改造自然的新篇章,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。陶器的发明,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,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。
(三)怒族
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、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。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(简称怒江州)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(简称贡山县)、福贡县、泸水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(简称兰坪县)。
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,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。1957年初,发现了怒族古代绘画——洞穴壁画和崖画。洞穴壁画画在碧江县一岩洞的洞穴壁上,上有七幅图画,画中图形清晰可辨,如太阳、鱼鸟、牛马等,以红色颜料作画,笔画简练,线条粗犷、形象生动。在一些石壁上也有这类崖壁画。据学者们推测,此画属史前的原始绘画艺术,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怒族诗歌大部分为即兴编唱,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,其曲调有一定格律,内容广泛,形式完整,以琵琶、笛子、口弦、葫芦笙等伴奏。
福贡怒族都住竹篾房。这种房子较为矮小,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,用木板或石板覆顶。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,楼上又多分成两间,外间待客,并设有火塘。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,铺设于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。这些木桩和房柱,如同千百只脚一样,支撑着整个房屋。因此,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“千脚落地的房子”。
    怒族的这种千脚落地竹木房,结构简单,既易搭建,也易于拆迁,又适合山区多雨多雾的特点。按传统习俗,一家建房,全村都来帮忙,一天之内就可以把房子建成。如今,随着怒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,怒族人民的住房形式也正朝着多样化、现代化方向发展。
(四)傣族
全球有傣族人口约6500万。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、印度东北部、越南西北部、柬埔寨西北部、缅甸中北部、老挝、泰国等地区和国家。
    傣族的典型文化是浴佛节,又名“泼水节”,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,后为佛教所吸收,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。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,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,至今已数百年。
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,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。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,然后彼此泼水嬉戏,相互祝愿,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,边泼边歌,越泼越激烈,鼓声、锣声、泼水声、欢呼声响成一片。
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,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。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,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。通常是现舂现吃,民间认为: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,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,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,习惯用手捏饭吃。
傣族地区潮湿炎热,昆虫种类繁多,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,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。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、竹虫、大蜘蛛、田鳖、蚂蚁蛋等。
傣族传统孔雀舞,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,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。富饶美丽的傣乡,素有“孔雀之乡”的美称,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,常见姿态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,因此,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、幸福、美丽、善良的象征。每逢佳节,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,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、神话传说,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。
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,我们认识到,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紧密相联并且相互依存的。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民族的文化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所以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地方的特色。许多服装、饮食、文娱活动不仅体现了人类适应地理环境的初衷,而且还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。我们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,并应该相互学习,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。
上一篇:《时事政治》讲义
下一篇:写好硬笔字
Baidu
map